7月25日,省農科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省農產品加工產業技術體系潘集項目組、淮南市農業農村局聯合主辦的“安徽省豆制品加工產業發展研討會”在淮南市舉行。
來自中國農業大學、省農業農村廳、省農墾集團、省農科院等單位的專家學者,與淮南、合肥、蚌埠等市豆制品協會和加工企業代表匯聚一堂,就豆制品加工產業發展方向、新技術成果轉化、豆制品副產物的綜合利用、豆制品加工產業難點與“痛點”等話題展開研討與交流,共同助力安徽豆制品產業繁榮發展。
中國農業大學教授郭順堂在會上做了題為《我國豆制品產業現代化進程與發展問題分析》的專題報告。在分析了我國傳統大豆食品加工業存在的技術和裝備落后、安全風險高等問題后,他提出,要利用現代食品加工新原理、新技術、新工藝,加快推進傳統加工技術升級換代,生產滿足當下消費者營養、健康、快捷、方便需求的現代化產品。
安徽是豆制品加工的發源地,是豆制品加工大省。省農科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錢坤研究員表示,近年來,省農科院豆制品加工創新團隊聚焦安徽高蛋白大豆加工、副產物綜合利用、質量安全控制等關鍵技術,潛心開展創新攻關,致力新工藝研究、新產品開發和成果推廣,與省內外120多家豆制品加工企業、農民合作社等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
省農科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程江華副研究員以《豆制品加工與副產物資源化利用》為題,在會上重點介紹了黃漿水收集和高效利用技術、豆制品加工輕簡化與清潔化生產關鍵技術與設備,旨在推動豆制品加工產業從傳統的高耗能、高排放、低效率、低效益的增量發展,逐步轉向智能化、機械化、環?;奶豳|增效發展。
“傳統豆制品加工時會產生大量的黃漿水,黃漿水本身含有一定蛋白質、水溶性氨基酸、多糖等,由于其水分含量高、營養物質易吸收利用,天然含有一定的微生物,如不及時處理,極易腐敗發臭,自然排放遠遠不能達到國家排放標準,會造成環境污染?!背探A說,豆制品加工創新團隊以黃漿水為原料,通過分類收集、分類處理、單菌或多菌種發酵等技術,開發了酸漿水點鹵劑、生物調節劑等系列產品8個。
“浸泡是豆制品加工的第一步,傳統方法浸泡,存在浸泡時間長、用水量大、廢水多、周期長、微生物污染嚴重等弊端?!背探A表示,針對這一問題,團隊研發了快速制漿技術,采用大豆旋切破碎、皮仁分離、中溫浸泡磨漿等工藝,研制了集成清理裝置、破碎分離裝置、清洗裝置、浸泡磨漿裝置等成套設備,可以有效增加吸水效率、提高出漿率、減少豆渣含量,浸泡制漿過程的原來15至20小時縮短為1至1.5小時,提高工作效率,減少勞動量,增加企業效益。
豆制品生產過程中用水量大,包括原料清洗用水、大豆浸泡用水、磨漿用水、黃漿水、設備廠房清潔用水,一般每噸干豆用水量在6至10噸。如此大的用水量,必然造成極大的資源環境壓力和企業成本壓力。目前,豆制品生產企業沒有系統的污水收集處理再利用設備及方案,基本上直接混流排放。針對這些問題,省農科院豆制品加工創新團隊研發了豆制品加工污水分類收集處理系統及方法,通過分類收集、回收處理、循環利用等方式,可有效減少水用總量,實現部分污水循環利用、降低污水處理成本、提高經濟效益的目標。
優良豆制品離不開優質大豆原料。省農科院作物研究所黃志平研究員表示,安徽是我國高蛋白大豆主產區之一,常年種植面積900萬畝左右,居全國第3位。他認為,加快安徽大豆產業轉型升級,首先要推動高蛋白大豆區域帶的建立,創立高蛋白大豆品牌;整合全省大豆全產業鏈的科技力量,通過聚集一批大豆科研實力強的研發人員聯合攻關,實現大豆從示范高產到大面積高產的梯度發展;在大豆主產區選擇一批生態環境好、肥水條件高的地區,建立萬畝以上的高蛋白大豆生產區域帶,通過良種良法配套,連片生產,實施單打單收、專儲專運、優質優價,為豆制品加工企業提供良好的原料,加工更好的產品。
“加強對廢水、豆渣等副產物有效利用,不僅有利環保,而且大大減少了豆制品加工企業處理副產物的經濟壓力,省農科院為此做了大量科研攻關?!卑不沼炊怪破酚邢薰矩撠熑笋T傳如表示,希望省農科院今后在繼續攻關的同時,加大已有成果的推廣應用力度,促進綠色循環,造福產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