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當前,實現脫貧戶增收存在哪些難點?
趙皖平:目前,脫貧地區通過發展產業、開發就業等方式,為脫貧群眾提供了多種增收途徑。不過由于產業發展不均衡、就業質量不高,脫貧戶增收渠道仍然單一,增收空間有限。大部分脫貧地區產業化水平還比較低,市場競爭能力不強,制約了農業產業鏈的延伸。脫貧群眾以農業生產為主要經濟來源,仍以單家獨戶的小規模經營為主,有組織生產形成規模不足,各類專業組織發展不充分,難以形成規模,抗市場風險能力差,嚴重影響脫貧戶增收。再加上缺乏科技支撐,生產成本大,產品價格低,經濟效益差,收益緩慢。另外,就業開發不充分,崗位質量不高,吸納脫貧群眾務工能力不足,尤其是年齡偏大及需要照顧家庭的脫貧勞動力就業機會少,增收缺乏新的增長點。
童俊杰:產業和就業是脫貧戶增收的主要途徑。但當前少數脫貧村扶貧產業基礎比較薄弱,有的產業項目同質化嚴重,技術、資金、人才、市場等支撐還不強。一些農產品產業示范園區或加工供應基地在發展過程中,盲目擴大投資,貪大求全,無法堅持按照土地規劃、產業規劃、發展規劃走深走細,沒有形成適度規?;?、標準化、品牌化和規范化發展路徑。脫貧戶家庭產業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較弱,可持續發展能力仍需提升。少數脫貧戶習慣盯著幫扶政策,沒有幫扶政策就干不好。部分產業戶在市場經營中,對相關經濟法律知識的認識尚有“盲點”,應對經濟詐騙、網絡合同詐騙、非法融資等鑒別力弱。部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獨立適應市場風險的沖擊中,可能會出現資金、用地、產業結構調整、農產品倉儲流通等環節瓶頸。就業方面,少數脫貧戶就業不夠穩定,積極性不高,再加上文化水平偏低,就業能力不強,只滿足于公益性就業崗位,很難勝任或者不愿意嘗試市場化就業崗位,限制了脫貧戶非農收入來源。
記者:進一步增加脫貧戶收入,還要做好哪些工作?
趙皖平:首先要保持政策延續性。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穩定脫貧群眾增收渠道,確保他們不返貧、有收入、能致富,要在政策引導上繼續做文章。在保持相關政策總體穩定的基礎上,要做好優化和調整,根據脫貧群眾當前生產生活特點,制定有針對性的幫扶政策,鞏固提升他們的增收能力。其次要針對脫貧地區發展的薄弱環節進行補差補強,根據不同地方特色和產業特點,科學合理規劃產業發展路徑,在技術指導、管理升級、理念創新方面加強引導培訓,進一步提升產業發展效益,以高質量產業發展作為脫貧群眾高質量增收的有力支撐。最后,要創新工作方式,扎實推進農村土地制度改革、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不斷激發鄉村振興活力,為脫貧群眾創造更加多樣、更為穩定的增收方式,用有力有效的改革創新拓展他們的增收空間。
童俊杰:以鄉鎮或小區域為單元,制定切實可行的鄉村產業發展規劃。打破行政村的范圍,以土地利用規劃為指導,按照耕種習慣、產業基礎、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水系規劃、農村生態規劃等制定鄉村振興規劃體系。保持到村到戶產業健康持續發揮效益,推深做實“四帶一自”產業扶貧,大力拓展勞務輸出、以工代賑、公益性崗位等多種就業途徑。大力推進數字農業的綜合協調發展。探索個性化定制農產品消費流通系統、涉農旅游服務系統、農業云平臺大數據應用系統。在實施鄉村振興階段,最終將“數字鄉村”等政策體系落到實處。大力培育不同層級、不同專業的農村致富帶頭人。當前農業數字化消費,如涉農旅游數字化服務、農產品進城和工業品下鄉、涉農商品和服務的線上線下融合,已經成為拉動鄉村振興和農民增收的新興業態。因此,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數字化升級改造、農村致富帶頭人在農村電商本地轉化能力和品牌營銷能力是現代農業經營體系的重要一環,也是拓寬脫貧戶增收的渠道之一。(范孝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