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農業農村部召開全國種業企業扶優工作推進會并強調,要做優做強一批具備集成創新能力、適應市場需求的種業龍頭企業,逐步形成由領軍企業、特色企業、專業化平臺企業協同發展的種業振興企業集群。這不僅意味著一系列資源、技術、人才、資本等要素將加速向重點優勢企業集聚,也體現出企業在打好種業翻身仗中的關鍵性作用。
種子是農業生產的源頭。近年來我國種業發展有了很大進步。當前,我國主要農作物良種基本實現全覆蓋,自主選育品種面積占95%以上,主要畜禽核心種源自給率超過75%,為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作出了重要貢獻。
但從現實情況來看,我國種業發展基礎仍不牢固,特別是種業企業的優勢還不明顯。當前我國約80%的種業科技資源和人才依然集中在科研單位,科研與產業“兩張皮”的問題尚未根本解決,而種業企業數量多、規模小、競爭力不強。
企業是發展現代種業的骨干力量,企業的強弱直接決定了種業的興衰。打好種業翻身仗,推動種業企業做優做強,要集中力量強優勢、補短板、破難題,重點要在企業陣型、商業化育種體系、知識產權保護等方面尋求突破,最終實現種業企業扶優行動落地見效。
我國農業物種類型多,農作物、畜禽、水產種業差別大,不同種業企業的發展方向、規模、水平也不一樣。因此,在扶優扶強企業時,要突出重點,實施精準扶持。比如,針對水稻、小麥、蛋雞等有較強競爭優勢的領域,支持企業繼續做強優勢、做大規模;針對玉米、大豆、生豬等領域,支持企業加強育種創新攻關,盡快趕上國際先進水平;針對白羽肉雞、南美白對蝦等主要依賴進口的領域,支持企業自主研發攻關,逐步實現種源國產化替代。
當前,以市場化為導向的育種模式,已是種業研發大勢所趨。種業企業要強化創新主體地位,主導整合聚集各方資源,建立起產學研融合、育繁推一體的商業化育種體系。同時,要支持科研單位與優勢企業對接,鼓勵金融機構與優勢企業對接,推動種業基地與優勢企業對接。近期通過國家審定的3個白羽肉雞新品種,就是優勢企業與科研團隊深度合作的成功案例。
種業的生命力離不開健全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保駕護航。針對套牌侵權等突出問題,今后還要持續保持高壓態勢,強化源頭治理,推行全鏈條全流程監管,對違法行為重拳出擊、整治到底,為企業創新營造良好外部環境。(吉蕾蕾)